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浪医药 ,作者药疯
创新药的药学研究,随着研发进展的不断深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为了项目的快速推进,研发团队通常对药学研究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即“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支撑下一阶段的非临床&临床要求,且不容有失”。那么,药学研究工作者就需要非常清晰地了解新药的IND到NDA阶段的药学要求。故,基于项目开发经验及指导原则学习,总结本稿件,以期不断进步。
创新药生命周期特点
创新药生命周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是价值层面。
技术层面,按阶段又可以将一个创新品种分割为药物发现阶段&药物开发阶段。药物发现,从最早的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再到候选药物,顺利的话,通常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以解决0~1的问题。而药物开发,又可以分为非临床和临床;非临床阶段,重点目标是要拿到支持IND的安全性数据,向临床冲刺;临床阶段,则是在不断积累安全性数据的基础上,逐渐夯实有效性数据,向上市冲刺。
价值层面,行业将早期的创新药品种称之为“青苗”,这个苗可以是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而更多的是候选药物,此时其价值通常不高,且伴随着超高风险。IND品种,是已初步经历过GXP体系验证的品种,占用了一定的监管资源,被行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但无论是由于品种自身特点,还是大环境对领域品种的评估,IND品种的溢价状态~存在但有限。
在上述过程中,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价值层面,创新药都是在各领域高精尖研究人员的数年投入的前提下而诞生。本稿件,将从药品3大属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中“质量可控”的药学研究方向,进行技术讨论,以呈现IND阶段到NDA阶段,药学的提升过程。
IND阶段的药学要求
IND阶段的药学要求,国内注册申报可关注以下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虽然久远,但核心研究内容实际上是确定的)、《I期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明确给出了I期样品的要求,从而间接给出I期临床药学要求)、《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核心文件,将在本Part进行重点介绍)、《化学药品创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药学共性问题相关技术要求》和《化学药品I期临床试验申请药学研究信息汇总表(修订版)》(列出具体问题,以供行业避之),以及ICH相关的Q/S/E/M指导原则(范围太广,但必须了解学习)。
现将以2016年~2018年不断完善的《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对化药药学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如下:
基于项目开发经验,笔者想说,表格中的所有内容看似简单,但在实操过程中均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第1项生产厂商,看似简单,但结合ICH指导原则和M4格式要求,具体职责方面就需要进行明确说明,不能含糊的一概而论。
再比如第2项制备工艺,要知道,工艺是可以无休止的做下去的,那么I期临床对应的制备工艺要做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的制备工艺可以稳定的制备出符合质量标准的API?批次如何分布?批量如何计划?上述问题均无标准答案,且需要根据具体品种进行试验计划。可以说,所有的药学问题,都不仅仅是药学问题,还需要配合项目的背景、已有数据(尤其是非临床-安全性数据)、开发目的等等,共同研究制定。
基于CTD资料经验,对于药学的“P”部分,相对于原料药,多了一章“辅料”的研究;而对于其他,笔者主要想强调一点,就是质量控制中关于降解杂质的初步研究,目前大多数厂家IND阶段的研究貌似略不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杂质比对,并未进行略细致的研究。
I期临床样品制备
NO1~由于I期临床试验是最开始将研究新药介绍给人体受试者,因此适当的cGMP有助于保证受试者的安全性。指导原则要求采用质量控制(QC)原则(作为cGMP的一部分)以生产Ⅰ期研究药物(即cGMP的阐述和实施均采用规范的科学方法要求),这样可以促进更适合Ⅰ期临床试验的cGMP程序,可改善Ⅰ期研究药物质量,便于启动人体临床试验的期间保护试验受试者。
NO2~Ⅰ期研究药品生产厂商应谨慎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cGMP的标准、操作规范和步骤,并符合对特定产品和生产操作的要求。
NO3~建议采用以下步骤确定Ⅰ期研究药品的生产环境:对生产装置(即产品环境、设备、工艺、工作人员、材料)进行综合和系统性评价以鉴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在生产之前和生产期间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小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保证Ⅰ期研究的药品质量。
国内,对于临床样品的管理,近期由国家药监局出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告,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的公告”,同时,国家药监局的核查中心编写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相关问答,对重点内容和共性问题进行了解释,具体如下。
Ⅲ期临床药学研究内容
NDA阶段药学研究内容
小结
IND到NDA阶段的药学研究思路
创新药,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研究数据将积累的越来越多,药学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不同研究阶段,要充分考虑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和渐进性。如首次IND申请时,评价核心围绕“药理毒理”专业,审评重点是安全性问题;II/III期临床申请中,评价核心是临床专业,审评重点仍然是安全性问题;NDA申请,评价的核心是药学专业和临床专业,药学审评是全面评价药品质量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