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D和新开临床,看中国 CRO 发展如何?

2022-05-06 09:22:24

来源:医药时间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伍云飞、郭心驰

从全球创新药研发和CRO行业发展周期来看

1991-2000 年初是第一轮繁荣周期TOP CRO 登上历史舞台

2008-2013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创新药研发处于萧条周期

2014 年伊始在生物科技突破肿瘤免疫疗法+细胞基因治疗和资金面宽松共同 推动下全球 CRO 行业迎来了第二轮繁荣周期


放弃幻想国内药企加速推进创新研发

回观国内市场2015 年以来的药政改革各项措施开启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闸门很显然外在周期和国内改革的时间点几乎是重叠的二者共振促成了国内 CRO 行业历史性发展机遇

历史数据验证了 2016 年后的蓬勃发展最近 5 年国内 1 类新药生物药+化药的 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新药临床申请数量年均新增在 104 个左右另外每年新登记临床数量也从2017 年的 1444 个爬升到 2021 年的 2789 个

1

我们注意到2018 年4+7 带量采购试点过后国内企业一致性评价申报回落至稳定 水平从 2018 年 1253 个下降至 2020 年 1024 个并在 2021 年重拾增长但是标志着创新药开发的临床 1-3 期数量仍然处于平稳增加上行阶段2017-2021年合计数量较前一年新增数量分别为744+129/938+194/1195+257/1251+56/1583+332

新开临床受疫情扰动IND 逆势加速从 2020-2021 年的边际变化来看IND 数量连续两年呈现出同比60%以上的快速增长远远高于过去 3 年均值反映出国内药企在大环境下加速突围的决心

相比之下临床试验由于业务属性原因受到疫情影响较大过去 3 年不断加速的趋势在 2020 年出现暂停但积累的临床需求在去年集中释放1-3 期新开临床净增 332 个同比超 25%

2


肿瘤热持续众多细分领域有待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肿瘤免疫疗法尤其是 PD-1 单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肿瘤药的研发中国境内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2015-2021 年国内新登记的肿瘤临床1-4 期从 87 个迅速增加到 828 个肿瘤临床持续扩容其余各主要领域均呈现疫情下降从 2021 年整体分布来看肿瘤临床占比迅速提升内分泌/代谢抗感染传染病CNS中枢神经系统等主要领域新开临床占比均有下滑而从绝对数量来看循环系统保持不变抗感染连续 2 年降低

与全球市场对比国内多个细分领域有待发展临床需求远远未被满足首先肿瘤是国内外最受重视的临床领域结合 2021 年的数据我们发现国内肿瘤临床占比显著高 于国外26%vs21%肿瘤热明显其次国内各细分领域发展并不均衡呼吸皮肤和骨骼肌肉等多个领域临床数量明显偏少随着疾病谱的演化和诊疗水平的提高这些空白领域的临床需求将会被挖掘

3

综合来看国内创新药研发大周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与全球行业复苏共振整体发展 势头迅猛从 IND 和新登记临床 2 个核心指标来判断依然是加速成长阶段同时国 内创新药研发有偏科现象当前存在的多个冷门细分领域是行业未来值得挖掘的潜力点。


重度依赖外包的 Biotech 已占据创新药研发大半江山

回望过往2015 年药政改革为创新药研发创造了友好的环境而 2018 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迅速推进的带量采购则给仿制药敲响了警钟创新成为生存通道

从现有数据来看国内传统药企超八成放弃了转型的挣扎而 Biotech 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创新药研发的大半江山

2017-2021 年国内 1 类新药 IND 合计数量前 20 研发主体中除去科研院所中科院上药所Biotech 占据了 8 席除去独占鳌头的恒瑞医药传统药企和新兴 Biotech 在数量上平分秋色TOP3 主体申报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2018 年4+7试点后仿制药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头部药企申报量都是在逐年递增TOP3另外齐鲁药业等传统大药企也同样在不断加码

4

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5 年申报量大于 4 个Biotech 在 77 个研发主体中占比超过 55% 共 43 个在前 103 申报主体中Biotech 共占据 63 席占比 61%已经是创新的最主要力量

很显然当自主研发配套并不完善的 Biotech 成为行业创新最重要源头的时候外包渗透率必然会有显著的提升同时随着国内医药产业发展趋于成熟即使像恒瑞医药这种传统大药企也会越来越依赖于 CRO


临床试验从前往后呈波浪状分布高峰期初现

如前文所述国内 1-3 期临床试验数量受到722影响从 2017 年开始加速增长最近 5 年新增数量分别为 129 个194 个257 个56 个和 332 个其中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2017 年后创新药 IND 开始飙升对应 2018-2019 年新登记 1 期临床数量快速增长但很明显的是临床 2 期从 2019 年才开始有较大起色临床 3 期甚至还没有出现相应的变化

2新冠疫情并未遏制 2 期新开临床锐势2020 年创新药 1 期新开临床出现明显下 降3 期临床持平17 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 期新开临床增量仍高于前一年2018-2020 年分别新增 31/65/79 个

32021 年新开 3 期临床出现激增2019-2020 年新开 3 期临床在疫情干扰下无太 大波动但是我们观察到 2021 年净增的新开 3 期临床接近 100 个远远高于过去历年数据

我们认为随着 2017-2021 年大量新增的 IND 批件临床试验的正常推进一般来说临床 1-3 期试验用时分别为 1/2/3 年考虑 2020 年新冠扰动2021 年只是临床高峰期的初现波峰还在路上

5

从申报主体来分析Biotech 在 IND 上的实力逐步传导至下游在临床阶段开始崭露头角

2017-2019 年合计新开临床 TOP15 的药企中只包含了 2 个 Biotech而从 2017-2021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前 15 至少有 4 个 Biotech从更大范围来看Biotech 在临床阶段影响力得到凸显2017-2021 年新登记临床试验数量大于15个的药企共52个除去疫苗血制品和科研院所传统药企和新兴Biotech 占比趋于接近28 个 vs 20 个

此外通过对新开临床和 IND 申报做数量比值分析可反映出企业推进临床的策略和意 愿我们发现国内创新药研发大体可分为 4 类企业

1申报量和临床都遥遥领先的 TOP2 龙头仅有 2 家企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

2)积极申报创新药 IND同时迅速推进临床开展整体较为均衡

3围绕仿创产品开设临床多以传统企业为主临床/IND 比值高最典型的是扬子江 药业等

4IND 量尚可但新开临床相对谨慎这部分企业多以 Biotech 为主创新能力较强但资金受限也有少数传统药企

6


前端已经跻身全球一流水平后端任重道远

一般来说CRO 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三段

1从 0 到 PCCPreclinical Compound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探索发现

2从 PCC-IND 的验证过程

3IND-NDANew Drug Application新药上市申请的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由于第一段和第二段同属于 IND 前的实验室研究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整个产业链以 IND 作为界点区分为临床前前端和临床后端从目前来看国内 CRO 行业前端服务能力已经跻身全球一流水平但是后端临床服务仍需假以时日具体来看

1中国临床前 CRO 已经登上世界舞台

过去 20 年以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为代表的中国临床前 CRO 充分利用国内高学历化工人才的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在 0-PCC 这个阶段站稳脚跟成功让境外订单大规模往国内转移

从 2020 年营收来看药明康德位列第 8康龙化成排在 10-15 名二者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临床前化学服务供应商

另外过去 2 年的新冠疫情客观加速了 PCC-IND 阶段的海外订单离岸使得国内临床 前 CRO 企业再次获得了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渗透率的提升临床前竞争地位愈加稳固

7

2国内临床 CRO 发展时间尚短长路漫漫

全球 TOP10 CRO 中仅有药明康德和 Charles River 主业属于临床前其余全是临床服务巨头

由于国内创新药临床需求从 2017 年才开始快速增加相较欧美近 40 余年的创新药开发历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本土临床 CRO 并没有合适的成长机遇和环境最终的结果是与 IQVIA 等全球 TOP 临床 CRO 差距巨大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新政以来外资企业在华新登记临床占比在 20%左右波动相对稳定但是在产业链占比最高的临床 3 期中占比超过 40%反映出国内临床需求很大程度上和外资企业直接相关


创新药研发大周期尚未见顶CRO 的大时代

由于国内 CRO 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发展并不均衡0-PCC/PCC-IND/IND-NDA 这 3 段竞争实力从前往后依次减弱按照业务属性成长规模和产业链延伸情况我们可以将国内主要 CRO 企业划分为 3 类

1综合型 CRO

以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为代表国外营收占比远高于国内体量处于领先位置二者都是从临床前化学服务起家逐步拓展产业链目前临床前一体化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推进临床服务能力建设意图打造从前端到后端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范围内尚没有 CRO 能够完全实现一体化服务国内企业已经处于领先探索阶段

2临床 CRO

临床服务轻资产偏管理属性与临床前服务重资产偏技术属性的差异较大国内该领域目前以泰格医药为龙头具备创新药临床综合服务能力并积 极探索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临床 CRO 的业务特性决定了其核心能力在于组织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于临床前技术服务并不擅长所以这也决定了临床 CRO 很难向前端延伸成为综合型 CRO

3特色细分 CRO

由于国内 CRO 行业发展历史短所以有不少在某些特色细分领域 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比如昭衍新药安全性评价药石科技分子砌块成都先导 DNA 编码化合物数据库DEL美迪西临床前一体化服务等等

8

虽然国内整个创新药大周期才刚刚起步但对于以上 3 种类型的 CRO 来说机遇则体现在不同方面

1综合型 CRO国内市场是增量主要依赖于全球研发环境变化如下图所示药明和康龙主要营收来自于欧美全球研发中心地区国外业务是基本盘单国内市场对整体业绩提速贡献有限从第三方数据来看2019 年以来国内 IND 前的研发热度还在持续提升所以只要国外疫情没有提前终止第二轮研发景气周期国内综合型 CRO 内外需求都会非常旺盛另外如果综合型 CRO 临床业务有所进展则会带来新的增长点

2临床 CRO未来 3-5 年是国内药政改革以来第一个临床高峰从我们前面的统计数 据来看2017-2021 年创新药的 IND 高峰才传导到 2021 年新登记临床 3 期试验数量的激增未来 3-5 年临床 2-3 期数量必然会快速增加形成国内第一个临床需求高峰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临床 3 期中外资企业占比较高这部分需求很大程度上由海外 CRO 承接对国内临床 CRO 企业而言是一个挑战

3特色细分 CRO立足于优势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或市场拓展具体来看成都先导和维亚生物属于产业链起始端的药物发现平台主要营收来自于海外市场随着国内真正创新药研发需求的兴起二者将会显著受益药石科技立足于药物砌块开始尝试 CMO 业务和自主产品研发打造多个服务模块昭衍新药以安评见长境内市场占比极高未来主要增长空间或许来自于境外市场同时公司在尝试早期临床业务美迪西是国内临床前一体化服务的小龙头充分抓住了国内 IND 的红利跟国内景气度息息相关

9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国内创新药研发仍然处于加速维持阶段最受益的无疑是国内一二线 CRO 企业不论是趋于成熟的临床前 CRO还是在积极探索的临床 CRO都已经处于并在未来至少 3 年内都将处于快速发展的大时代

网站导航

联系方式

  • 网址:
  • http://www.suzhouwomei.com/
  • 邮箱:
  • womeishengwu@szwmbio.com
  • 地址:
  • 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镇凤凰大道南侧23号

扫码关注

在线留言

您可以在此处留言您想要和我们说的话,我们会仔细查看的哦。

在此输入您的留言内容

COPYRIGHT © 苏州沃美生物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54580号-1 技术支持:万禾科技